English

季羡林教授谈“教授”

1999-12-09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《科学时报》12.3

最近,季羡林教授接受了杨澜的专访

杨澜:现在好象有一种教授泛滥的现象,过去评个教授是一件很荣誉的事,现在基本上谁都能够评得上了。

季羡林:就是这样子。我开过玩笑,将来只要进了“北大”,包括工人在内,一进来就定教授。工资可以有区别。

杨澜:有一种“提退”的说法,就是提你当了正教授,然后又请你退休。这算是照顾面子吧?

季羡林:照顾面子,满足虚荣心。

杨澜:有一个数字,台湾大学有四万多学生,它的教授和副教授加在一起大概有一千多人。而“北大”有一万多学生,它的教授和副教授加在一起却有两千多人。

季羡林:现在“北大”教职工加起来8000吧,教员3000,职工5000。一个教职工,两个学生,这个比例是世界没有的。原来教委规定,大概一比五。

杨澜:1994年的时候,全国高校的教授就已经有三万多人了,副教授有十万人,的确是一个很庞大的阵容了。

季羡林:有一句话很难听:“教授满街走,讲师多如狗”,不过确实是这样。

杨澜:教师队伍恐怕还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,就是青黄不接。

季羡林:我用了个名字叫“海洋主义”,出洋、下海。

杨澜:有些人说,留学生之所以不回来,很多是因为那边的物质生活条件好。我在想,在您留学的那个时代,中国的生活水平和西欧比,差距比现在还要大,为什么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留学生都回来了呢?

季羡林:那时候差距不大。

杨澜:不大?

季羡林:他们回来后在国内的生活水平是高级的,所拿的工资是300块“大头”、400块“大头”,那很高级了。反正起码不比国外低。

杨澜:我们总说要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,您对这样的口号怎么看?

季羡林:这个口号很含糊,一流几流,有个条件就是经费,而经费,咱们只好甘拜下风。

杨澜:所以这不是一个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问题。

季羡林: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,你把工资提高5倍、10倍,他的地位就提高了。不论“科教兴国”什么兴国,先给增加教育经费。

杨澜:如果教师的待遇能够得到实质的改变,那么刚才我们说到的所谓青黄不接的问题,留学经商的问题,还有教育质量的问题,可能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。

季羡林:这样没有问题。我们现在教授工资等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一个月工资的1%,就平均而言,1%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